人參的產地分布
人參喜寒冷濕潤的氣候,產地主要分布于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河北、山西、山東等地也有引種,蘇聯、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我國的長白山人參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國外以朝鮮半島出產的高麗參和原產于加拿大的大魁北克與美國的威斯康辛州西洋參最為著名。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平。
【歸經】脾、肺、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1、大補元氣:用于氣虛欲脫的重證。表現為氣息微弱、呼吸短促、肢冷汗出、脈搏微弱等,單用人參可大補元氣,強心救脫,如獨參湯,氣脫兼見亡陽,可配附子同用。
2、補肺益氣:用于肺氣不足,氣短喘促,少氣乏力,體質虛弱。
3、益陰生津:治療津氣兩傷、熱病汗后傷津耗氣。
人參的辨別方法
1、生曬參:生曬參主根長約3-10厘米,直徑約0.3-2厘米,表面土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皺,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而僅留痕跡,質脆,體輕,斷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莖及須根者,稱“全須生曬參”。
2、白參:白參的性狀同糖參,形體較好,和野山參相似,但多為順直體,根莖較紅參長,須根分散,短而脆。
3、紅參:紅參主根長約5-20厘米,直徑約0.7-2厘米。表面棕紅色,半透明,有大縱皺,環紋不明顯,有支根痕,根莖土黃色,上有碗狀莖痕4-6個,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棕紅色,中有淺色圓心。氣香,味微苦。
4、野山參:野山參又名山參,主根短租,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具二個主要支根,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紋,根莖細長,一般長3-9厘米,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蘆碗密集,下部無蘆碗而較光滑,俗稱“圓蘆”,須根稀疏,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全體呈淡黃白色,皮細、光潤,氣香濃厚,味甘微苦。
5、園參:園參根狀莖一面或兩面生蘆碗,無園蘆,主根上端有粗橫紋,不呈螺旋狀,有時全體皆可見橫紋。須根如掃帚狀,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顯的疣狀突起。
6、移山參:移山參體形似野山參,但主根下部往往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到主根中部,須根珍珠點較少。
人參怎么吃最好
1、燉服:將生曬參切片,每天用2~5克,將參片放入瓷碗內,加適量水,密封碗口,放置鍋內蒸架上,隔水蒸,水開后再用小火煮沸20~30分鐘,先服參汁,然后將參片吞服,早飯前半小時服用,連服一個冬季效果甚佳,取食量可根據個人體質及受納程度而略為增減,遵醫囑服用最好,對于虛脫之癥,可用大劑量15~30克,用武火急煎,煮取濃汁,分數次灌服。
2、蒸服:人參6~9克、適量水、冰糖放于瓷碗或參罐內,加蓋,隔水以文火燉透。先飲汁,后食渣。
3、煮服:將一支白參掰碎置于沙鍋當中,加水煮至白參變紅、水含苦味時,再加一匙蜂蜜加以攪拌,使二者的有效成分合而為一,此湯稱為人參蜜湯,毎天早晨飲一大盅,既壯陽又治病。
4、含服:把人參切成薄片,若服用紅參,可先將紅參放在鍋內蒸軟后切成片,每次取2~3片,放入口中噙化,細嚼可生津提神,亦有良好的祛病延年作用,為最簡單的服用方法。
5、泡服
①人參泡水:將人參片放入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后,悶蓋約5分鐘即可飲用,用同樣的方法重復沖服,直至沒有參味時連參片一同吃掉。
②人參泡酒:自制人參酒多用于強壯、大補元氣,延年益壽。一種制作方法是用鮮人參200克,加酒1千克,浸泡三周后即可取酒飲服,每天飲酒10-20克即可,第一次酒用完之后還可在原瓶內續加,直到人參表皮成雪白色為止。另一種制作方法是一棵10~15克人參切片浸在500克白酒內,密封,每日搖蕩一次,兩周后即可飲服,每日服用30毫升。
6、制品
①人參丸:將人參干燥后粉碎,用蜂蜜攪拌,制成人參丸,早晚用溫開水送服,每次2克。
②人參蜜餞:用蜂蜜和人參制成。先把人參放在瓷鍋或沙鍋內煮軟,然后用蜜潰透,呈深紅色,其味甘美,每日服用2~3片。
③人參糖:把人參和白糖放在一起裝入沙鍋內,加適量清水,煮開后用文火煮至糖塊狀,服用后滋補效果很好。